close

如果您關心歷年的國中會考作文題目,應該不難發現,幾乎都是要求考生在規定的範圍內,寫出個人的經驗,然後再敘述這個經驗下的感受體會或想法

譬如106年的題目「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就要求寫出有關「傳統習俗裡」的「個人見聞」,然後再「寫下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105年作文題「捨不得」的說明中,出題老師提供了「玩具」、「朋友」、「校園」「老師」、「母親」、「花錢」「放手」、「草莓」……等例子,無非就是要考生先寫出個人的捨不得經驗,然後再道出過程中的體會感受或想法

寫出個人生活經歷的要求,對學生而言,應該不是難事吧!但事實是這樣嗎?恐怕並不盡然筆者看過太多學生寫不出自己的經驗,或是抽象籠統,回憶事件時說差不多就那樣,提到景物只能回答「很漂亮!」、「還不錯!」等空泛的話。請您想想,如果閱卷老師看到這種敷衍空洞的卷子,會給高分嗎?當然不可能

記得多年前去國立大里高中演講(現在是興大附中),結束前有位長相機 靈的男學生問我怎麼才能多寫點?我當下沒聽懂,所以問那學生「多寫點」是什麼意思?學生靦腆的說,自己常常在作文時無話可說,總覺得幾句話就能講清楚了,何必長篇大論?所以作文的成績總是不高,老師要他多寫點

這種想法通常發生在自然組的學生身上,那位發問的男學生就是,還有怠惰的學生也會這麼想另外,有些既不是自然組的,也不是怠惰的學生,卻依然有這種觀念,而且人數還不少,那我們就要有所警覺了

筆者姑且把這種所謂「多寫點」的行為,稱之為「鋪陳」能力吧!事實上,對一位作者而言,「鋪陳」是種基本能力;對考生來說,沒有「鋪陳」的能力,恐怕連基本的分數都拿不到,所以本文稱之為會考作文的必備能力

「鋪陳」些什麼呢?如果就會考作文題常見的事件或景物而言,簡單的說,便是將寫作內容做「時間」和「空間」的展開,有時兩者都有比如106年的題目「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如果考生寫的是「歲時」類的「中秋節吃月餅」,便可依照「時間」性的「鋪陳」方式,寫出中秋節那天吃月餅,先發生什麼後發生什麼再發生什麼當然,考生也可以不必依照這樣的「順敘法」,改換成大家熟悉的「倒敘法」、「插敘法」或「補敘法」也不賴。

回到我們剛剛提到的國立大里高中的學生,我給他舉的例子就是「空間」性的「鋪陳」方式我先問他:「你現在告訴我這間演講廳裡有什麼?」「很多啊!」「不行!你要一項一項,仔細地告訴我。」「有桌子、椅子、麥克風、投影機、白板……還有人,哈哈哈!」嗯,我知道大概有什麼了,但還是很亂,我不知道它們的位置……如果我不在這裡,你能不能告訴我它們大概在哪裡……」「我進門之後,看見一長條一長條弧形的桌子椅子,圍繞著講台,上面有麥克風,講台前面有投影幕……」。

這樣一來,不就能「多寫點」了?但這樣還是不夠,因為這次在您的引導下能多寫點,考試時沒人引導,幾句話就能講清楚,何必多寫!的觀念再冒出來,不就功虧一簣了怎麼辦呢?筆者建議要形成考生的讀者意識,換句話說,就是站在看文章的立場寫文章學生之所以會有幾句話就能講清楚,何必多寫!的想法,就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如果能像上面提到的,筆者對大里高中學生說:如果我不在這裡,你能不能告訴我……?他就覺得是在為我服務,所以很努力很清楚地想為不在場的我說明,如果換成事件的「時間」性的「鋪陳」,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未來還不剩半個月的時間裡,為了提升考生的「鋪陳」能力,您不妨試試增加他寫文章時的讀者意識」。做法一點也不難,就是和他聊一些曾經歷過的特殊經驗,聊天過程中,請您一定要饒有興趣的追問細節。「饒有興趣是要激發他為讀者服務的熱誠;「追問細節」則是在追問中一方面讓他說出更多細節,一方面讓考生把「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系統化「鋪陳」方式融入,最後,再花點時間,讓考生把這段特殊的經驗寫下來

這個引導方式可以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考生說出自己記憶中的經驗,東拼西湊掛一漏萬都無所謂,因為有人聽,所以不會太誇張;第二,您的高昂興致會讓考生有說的動力,也會仔細回答您的提問回應您的建議;第三,經過口頭陳述和積極的交流,考生最後寫下來的東西會比說的更清楚完整,也更明白聽他故事的人會想知道什麼細節然而,您可以在考生寫完之後和他討論內容,不妨再和他聊聊為讀者服務的作文觀念:考試時,你是寫給閱卷老師看的,而且他不在場,你要怎麼寫才能讓他更清楚呢?

    筆者一直認為,越是努力經營「鋪陳」效果,就越是能體貼讀者的作家,體貼讀者的作家永不寂寞同樣地,願意體貼閱卷老師的考生,作文分數上也不會太尷尬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