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2016年4月23日香江風雲專欄的文章是投訴之都香港,為Ladies’Night吵翻,文章的內容是這樣的:香港有很多別稱,有的很美麗,比如東方之珠,有的很無奈,比如彈丸之地有一個香港人自己給的別稱,不知道算美麗還是無奈,叫投訴之都

香港人愛投訴,不知是否排上全球之最,但香港很多人都感受到動不動就投訴的社會風氣香港流動性最高的一個行當,是俗稱看更的大廈管理員,那不是自己愛流動,而是相當於中國大媽香港阿嬸,動不動就投訴投訴一般是抱怨兩句,嚴重的就是對簿公堂香港這兩天吵得比較熱鬧的案子,就來自投訴

香港的酒吧,經常愛辦Ladies’Night(女士之夜),意即當晚女客可以免費入場,男客則要收費其用意是吸引多點女客進場,男客跟著就來了,這樣生意就能興旺香港酒吧和過去迪斯可之類,大概在2003年想出了辦女士之夜的點子,如今有約130間酒吧定期舉辦這一夜對酒吧老闆相當重要,據說蘭桂坊一家酒吧,光一個Ladies’Night就可收30萬港元

Ladies’Night辦了好多年,各方相安無事,誰料有人出來投訴,把這事鬧大了出來投訴的人名叫姚垂廣,是位44歲的高級警員他去酒吧消費,發現當晚是Ladies’Night,女客可享半價優惠,男性顧客卻要付300港元,他極為憤怒,便向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委員會認可他投訴性別歧視的理由,因而出面興訟,結果法院判酒吧性別歧視

這個最新案例頒下後,引起香港社會的回響其中一個直接反應,是香港的酒吧老闆捨不得花錢去與這個泡酒吧的警察打官司,決定辦個男士之夜反擊另一個回響則是,讓各方思考香港這個投訴之都,有多少投訴違反常理,又有多少投訴結果引來矯枉過正呢?

以上是專欄報導的全文憑良心說,對長久以來受到傳統儒家文化薰陶的我們而言,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總是覺得怪怪的我們希望團體和諧,所以儘量壓縮個人的欲望和期待,這種謙和待人相忍為國的觀念,固然有許多學者和社會運動者大加抨擊,我們也不能否認它的侷限和缺點,但其維持社會穩定的力量十分強大,自然是無庸置疑的

相對而言,被英國殖民了99年的香港,又曾是全球十分亮眼的東方之珠,傳統中華文化的影響還有多少,我不敢妄下定論,但從「投訴之都」這個港人自封的名號來看,可能儒家的文化並未在香港的社會中扎根,應該是事實吧或許可以這麼說,我們或多或少對他人對社會頗有微詞,但最終說不說出來用什麼方式表達擔心會有什麼影響,都是我們要考慮再三的,或許是「投訴之都」和儒教文化圈華人的最大不同吧

大家別誤會,我不是說儒教文化是至高無上的,也不是說不能投訴,只能當個乖乖牌,事事忍讓,而是得看狀況,既不要被某些規範綁住,冥頑不化,也不要當個白目的人,平白遭來眾人質疑嘲諷的目光因此,當我們拿這個專欄報導和孩子們聊時,絕不是宣講儒家的文化,或是強調西方個人主義的重要,就從報導中的事實聊起,讓孩子回想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經驗,進而判斷文中人物的做法,並試著表達遇到類似狀況時怎麼回應

您該做些什麼呢?很簡單,把報導的內容大致描述一下,不必逐字唸給孩子聽,然後幫助孩子回想一下相關經驗,比如這個報導裡面有「中國大媽」、「香港阿嬸」,台灣有沒有言行很接近的中老年婦女?不妨開玩笑地給她們來個「台灣XX」的尊號「香港阿嬸」到底投訴了什麼,才讓香港俗稱看更的大廈管理員,變成流動性最高的一個行當?「台灣XX」會不會做出類似的行為?哪種職業會遭殃?

您可別一直問問題,而是要帶問題,比如:不知道那些香港的大廈管理員,為什麼被香港阿嬸投訴得幹不下去?唉,可能是……。」,說出自己的看法也無妨,因為開了個頭,比較好繼續聊下去孩子如果提出自己的看法,您千萬不要急著去否定或取笑,先讓他說說理由,然後針對理由再提問,孩子說不出來也沒關係,至少他思考過了

如果您們的共同經驗中有個十分鮮明的「台灣XX」(可能是鄰居的那位……),那就太棒了,您和孩子聊起來會趣味橫生,形象化的聊天對象也更有目標性更深入人物事件內涵,就這麼聊下去,自然而然,別讓嚴肅的道德教條社會意識所取代

如果您真想帶給孩子一些觀念,就從人物事件的討論中慢慢融入,不過年紀小的孩子可以明講待人處事的原則,孩子年紀比較大時,不妨強調這是個人的想法,千萬不要因為是孩子,就該無條件接受,比如這篇報導提到的Ladies’Night投訴者事件,可以聊的不只是兩性社會關係營銷策略,也包括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儘管這些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相信我,只要有討論只要有互動,孩子再怎麼不以為然,心中的福田已經撒下了種子,有朝一日便會成長茁壯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