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平心而論,如果先撇開「快樂學習」的浪漫口號不論,我堅信學生的學習樂趣,絕對不會是停留在綜藝性的玩樂刺激,或是華而不實的體驗探索活動裡,而是建立在他們日積月累日新又新的收穫過程和成果之中

換句話說,我們的確可以透過活動性、遊戲性的設計,吸引或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的花園之中,但工具不能取代價值,學習的嚴肅性和活動成效還是要堅持的如果老師們沒有自覺,學習就會只停留在表面的遊樂之中,本末倒置,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卻被輕忽,學生不知為何而學,甚至沒意識正在學習,久而久之,就算再吸引人的活動設計也會逐漸生膩,最終白忙一場,這是我要特別強調的

回想以前曾經上過師培生語文科教材教法的課,我在學期結束前請修課學生寫對我的建議,其中讓我最驚訝的有兩個建議:一是老師舉的說法和例子以前沒聽過,能否舉中小學學過的東西;一是上課的內容還算充實,美中不足的是笑話太少,上課有點不好玩這些是教育大學的大三生,現在已經為人師表多年,算是蠻優秀的年輕人,以管窺豹,我好像知道現在學生的想法了

我一直認為,如果學生只挑自己熟悉的事物才願意學,那叫複習練習,根本不算學習;同樣的,一旦沒有歡樂缺乏激情的場景就意興闌珊,那叫團康綜藝,即使消遣的效果很棒,但學生究竟學習了什麼,實在令人懷疑。

從長遠來看,學習如果是在培養個人競爭力,願意挑戰有難度,甚至深奧晦澀的領域,不正是自己未來無可取代的保證嗎?我記得當年進入中文博班聽課,一遇到這類課程總是非常興奮,還被同儕們嘲笑是瘋子對中小學的孩子當然不必揠苗助長,儘管維高斯基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建議我們不妨探索可能的發展,但拿難度太低或總是炒冷飯,又怎能期待他們積極投入認真聽課呢?

因此,如果希望學生認真聽課,老師不妨從學生熟悉的事物開始,卻不會只停留在那裡,自我滿足於複習練習;老師偶而會安排某些有趣動態的活動,但那只是某種工具或手段的運用,絕非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反客為主,只能讓預期的目標漸行漸遠而已

基於這樣的理念,本書所建議的妙招之中自然會有一些諸如暖身提醒聲音動作變化、不同刺激的引入、甚至是某些團康活動等的安排,但是,這些都不外乎輔助性的、工具性的價值而已,絕非學習主軸此外,尚有如若干策略的應用多元資源融入和團體合作的學習等妙招,您可藉此充分與學習的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得以因為有所收穫而享受學習的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