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有時會「指示」學生,有時會「引導」學生,其實,隨著不同的學科內容和教學步驟,老師的「指示」和「引導」各有其功能和價值,缺一不可,它們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然而,如果您希望學生整堂課持續認真聽課的話,就應該調整「指示」和「引導」兩者之間的比重,尤其是「指示」的部分,因為相較於「引導」,對老師而言或許「指示」更輕鬆些但是,從長期的效果來看,「引導」的教學顯然比單純的「指示」更容易讓學生認真聽課

研究告訴我們,學生課堂分心的原因大概有三種類型:缺乏自律感(lack of self-discipline)、缺乏主動感(lack of self-motivation)和缺乏責任感(lack of responsibility)學生「缺乏自律感」時,可能會導致:因為自私或沒耐心,就不願意花時間專注在某些事物之上;認為自己已經了解,而不願注意某事物的內涵;被無關的外物所吸引;由於自己的生理、心理、情緒狀態,而放棄集中注意等情況。

學生「缺乏主動感」時,可能會導致:缺乏好奇心,對所有事情漠不關心;缺乏動力,對學習的事物意興闌珊;被動等待接受完整的訊息,不主動尋求自己真正所需,或處理與自己相關的訊息等情況。

學生「缺乏責任感」時,可能會導致:因太多事物同時得兼顧而分心;因訊息重複多次、環境太吵、訊息太繁複等因素而放棄注意;只注意自己和對方在訊息傳遞中的表現,或斤斤計較於傳遞訊息過程的細節,而非對訊息本身作客觀的了解等情況。

這些分心的原因中,某些是學生的性格或習慣導致,某些則起因於外在的刺激強弱,甚至涉及某些學習常規的建立與否,但無論如何,都可以利用本書所建議的各種妙招一一化解然而,關鍵處則在於您是否能堅持「引導」式的教學原則簡單的說,就是老師得還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要求他們為自己的學習成效負責

表面上看,「引導」式教學似乎只讓學生操作,老師很閒,事實卻非如此,因為老師的「指示」是單一的直接的和權威的,「引導」的做法卻是多變的、迂迴的和民主的,因此,引導過程中,老師永遠的不知道學生會有什麼問題,只能見招拆招」、「因材施教而已

此外,「引導」是老師事先的規劃,所以過程中牢牢掌握學習方向的功夫必不可少,以免偏失學習主軸無用功,如此一來,學生才能真的有所收穫,這是一種典型的先「師勞而功隱」,然後再「師逸而功倍」的教學進程,很值得您參考嘗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