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2018516日上午

地點:語文教育系博士班教室

 

博士生:十二年課綱之後,國語文教學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

筆者:當然不一樣,因為現在強調的是語文核心素養啊!

博士生:我知道,很多專家學者講過了可是,我看到很多老師寫的教案,怎麼和九年一貫的差不多啊!而且不是只有我這樣認為喔……。(這位博士生是國小主任,某縣市的國教輔導團的國語文領域輔導員)

筆者:噢,真的嗎?您能不能具體的說說哪些部分差不多?

博士生:除了還是教生字新詞大意主旨文章結構外,主要強調的依然是某種語文能力的熟練,這不就是九年一貫的那一套呀!語文核心素養不是包含知識」、「能力態度三種嗎?這些教案的寫法比較像培養九年一貫的那種帶著走的能力吧!

筆者:嗯,那您認為應該怎麼設計,才能讓學生獲得語文核心素養呢?

博士生:我聽一位教授在研習時說:「把課綱的學習內容項目,比如文字篇章中的字詞,依照各階段統整起來,然後一項一項寫入教案中,就可以了。」但這麼做的話,比我剛剛說的那些教案更糟,因為只有重視「知識」,連「帶著走的能力」都談不上。

筆者:您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啊!您覺得該怎麼設計才對?

博士生:當然是知識」、「能力態度三方面都要有,不然怎麼叫語文核心素養?比如怎麼融入生字新詞的教學?怎麼融入段落大意的教學?怎麼融入形式深究的教學?還有還有,聽說讀寫的教學時要怎麼做呢?這些是基本的吧!

筆者:您的意思是說語文核心素養知識」、「能力態度三個內涵,都要能融入語文教學的生字新詞」、「段落大意」、「內容深究」、「形式深究等連貫性流程裡,以及聽說讀寫的教學過程中?

博士生對啊!不是這樣嗎?

筆者:所以在這種教學邏輯下,融入知識」、「能力態度三個內涵,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具備語文核心素養了嗎?

博士生:不對嗎?

筆者:或許沒有對不對,但我們可能要思考一個基本問題就像您說的,語文核心素養不能像「九年一貫」只強調能力,還要顧及其他兩個部分,但是,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到底是把三個成分加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還是一種綜合性的個人涵養,能適時地把三個成分運用起來,然後解決某些具體的問題呢?

博士生:這有什麼差別嗎?

筆者:當然有!如果您還用以前的教學邏輯,企圖將知識」、「能力態度一一融入流程中,然後再加起來,成為您所認為的語文核心素養整體,這可不是《總綱》所說「全人教育」或「問題解決」的觀念喔!

博士生:那該怎麼辦?

筆者:我的建議是先改變觀念以前的國語文教學觀念是需要什麼教什麼,缺什麼補什麼,而且多多益善,一套教學流程是主要的載體,老師孜孜不倦地在教學流程中傳達給學生,就算是引導實作也是,絕不脫離這套既定的流程

博士生:這樣不好嗎?

筆者:如果是單純教知識」、「能力態度,這套教學流程和邏輯其實挺好的,可是語文核心素養卻不該是這樣。原因很簡單,所謂的「素養」是一種綜合的表現,當然包括知識」、「能力態度,但「素養」的高低好壞,可不在於有沒有知識」、「能力態度,而是面對問題時能否因人因時因事因地,提出最好的做法,而且能再遷移到不同的問題情境吧!

博士生:我好像大概了解您的意思了

筆者:所以囉……我認為以往的教學邏輯不一定適用,而且老師主導的語文教學方式也要全面反省了

博士生:如果不用以往的教學邏輯,那老師要怎麼設計教學活動呢?

筆者:我的建議是先解構」(deconstruction),再重構」(reconstruction)。換句話說,就是先拋開以往的語文教學邏輯,倒過來想想語文核心素養該有哪些表現,課堂上要怎麼做才能讓學生有這些表現然後,再找一個教學模式,系統化的引發實踐固著遷移這些語文素養的表現

博士生:倒過來想想語文核心素養有哪些表現,課堂上要怎麼做才能讓學生有這些表現,這是什麼意思?

筆者:還記得我曾經舉《世說新語》的顧敷當例子,說明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嗎?

博士生:記得,就是孫子回答爺爺提問的故事

筆者:我認為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可以先找個人物典範,研究一下他的素養是怎麼表現的比如那個例子的顧敷,他回答爺爺的問題時用了「忘情」的知識,對他而言,當然不是只知道這個知識而已,而是能針對問題,適切的拿出來用因此,我們在教知識時,不是只告訴他知識是什麼,而是透過師生對話和情境布置,讓他深入了解知識的來源意義和應用,未來才能適切的使用它

博士生:……

筆者:能力態度也是一樣,以往我們關心的是知不知道做不做得出來,為了「素養」,之後我們可能要更注意的是,學生能不能更自發適當的用出來所以,老師以前努力教的,不妨開始讓他們自學,您要做的是透過問題設定情境不斷對話安排作業,引出並活化他們的自學成果,最終遷移到的問題情境之中,才是真的具備了「語文核心素養」

博士生:為什麼這樣就算是解構呢?

筆者:沒錯啊!如果從「語文核心素養」的表現來看,以往的語文教邏輯不適用啦!一個人要運用語文解決問題,難道需要生字新詞的解釋嗎?還要內容深究」、「形式深究嗎?還需要講文章結構」、「大意?這些東西不是不重要,它們只是語文素養的基礎,學生自學就行 (至少小三以上),我們要把大把時間花在知識」、「能力態度的活用上。

博士生:老師不教那些?學生不會怎麼辦?

筆者:自學出來的不一定比老師教得差……只不過老師要好好引導就是了

博士生:聽說讀寫怎麼辦?

筆者:閱讀文本掌握題意時不就是讀嗎?師生對話回應問題過程中有聽有說,安排的作業則不妨加入寫的活動難道還有時間把聽說讀寫分開訓練嗎?當然是從做中學,混合在一起培養啊!

博士生:那您剛剛講的重構該怎麼做呢?

筆者:哈!您問到重點了,沒想好重構,可別亂解構,否則更糟。重構的方法很多,但要順著「解構」的思路才行,要我建議的話,當然是老王賣瓜,推薦我自創的「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囉……當初我建構這個模式,就是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如果您同意我上面的說法,不妨試試「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