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床邊故事」(bedtime story)是很多人小時候的美好記憶,一直到了幼兒園,不管是透過看影片、聽CD或老師親自講,我們的生活總是被故事包圍,非常幸福。小紅帽、灰姑娘、虎姑婆、白雪公主、三隻小豬、夸父追日成語故事……長大成人後,這些故事的人物往往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內化為嚮往的理想人格典型,共同滋潤我們豐富精彩的精神世界。

進入小學後,您還繼續講故事給孩子聽嗎?或者有特別安排孩子聽故事的時間嗎?如果有,恭喜您!請堅持下去如果沒有,那就開始安排吧!為什麼呢?因為從小養成的聽故事習慣不能中斷,親子共讀的時間不妨拉長點!很小的時候聽故事,有特殊的意義,長大了再聽故事,則是會有不同的效果,而且能夠提升孩子各方面的語文能力,這可是學校教育絕對做不到的。

為什麼學校教育做不到呢?小一國語課正式學注音符號起,十周之後,再慢慢學習簡單字詞的形音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識字教學」。很可惜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認識習寫生字新詞,課文就不得不簡單易讀,譬如來來來,好朋友,大家拉拉手來來來,手拉手,大家都是好朋友。」(南一版國語第一冊第一課)、「大家來玩木頭人。一二三,木頭人。一二三,木頭人停!」(翰林版國語第一冊第一課)

基於「識字教學」的需要而編寫這樣的課文內容,無可厚非,我們很難再苛求什麼,然而,撇開「識字教學」不說,單就「閱讀教學」的角度來看,這時卻是孩子閱讀能力大退化的開始大家想想,從「床邊故事」到幼兒園的說故事活動,孩子們透過聆聽,已經聽過大量人物豐富結構複雜情節曲折的故事,如今為了「識字教學」,卻不再繼續聽讀的活動,非得等到幾年後看懂字詞才開始正式閱讀,不是浪費時間嗎?

 不難了解,聽讀閱讀是讀的兩種途徑,雖然使用的感官不同(一個是聽覺,一個是視覺),它們卻使用了同樣的閱讀理解歷程,所以根本沒有差別因此,我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閱讀了,幸好幼兒園能持續下去,進入小學卻破功了,非得要看得懂才叫閱讀,課堂上為了「識字」,竟逼他們去讀如此粗淺的內容,這不是很奇怪嗎?

 您要堅持孩子讀小學後繼續講故事的理由之二,就是加強孩子的聽力,讓他們對自己的聽力有信心,成為日後學習工作和溝通的最佳戰友現在大部分人不相信自己的聽力,所以看電視時即使是說母語,還是希望有字幕供確認,難道是大家的聽力有問題嗎?並不是,而是對自己的聽力沒信心

據研究顯示,雖然聽力是人類最早出現最晚消失的感官能力,但孩子們的聆聽能力通常在8-10歲開始迅速下降,閱讀能力卻在這時開始慢慢上升,而且形成了某種死亡交叉點閱讀能力上升,無疑是「識字教學」的功勞,聆聽能力迅速退化,則是孩子漸漸依賴視力而懷疑聽力的下場,這與放棄說故事所帶來的「聽讀」退化脫不了關係從此之後,孩子們上課不專心聽不懂聽錯重點理解困難……等一大堆問題開始湧現,家長老師都十分頭痛

如果您持續說故事,孩子們的優秀聽力得以保障,便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學習困難說到這裡,或許有人說國語課堂上,教科書也附有故事CD啊!為什麼還要在家裡說故事呢?原因很簡單,學校課堂上是老師一對多,家裡則是您與孩子的溫馨時光,怎可同日而語?!再加上孩提時候「床邊故事」的連結,親子間的密切關係就不會因為年紀而改變,這不是一舉多得的事嗎?

事實上,國外許多研究主張,類似說故事的「聽讀」活動,甚至可以延續到國中高中時期,對增強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都有著巨大的效果當然,那時學生們「聽讀」的內容就不限於故事,說明性議論性的文章也包含在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