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出口成章,你會覺得他是有文學素養的人,如果他同時又能「旁徵博引」的話,你一定會崇拜他非常博學,是個有文化素養的人。我認為,「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要測的不僅是學生的文學素養,更是文化素養。尤其剛出爐沒幾年的「國寫」,考生要直接回答問題並不難,不過是個選擇罷了,但如果考生想要脫穎而出,表達的是自己的創意觀點,能否旁徵博引、增加觀點的「說服力」(比如「IREP」中「E」的部分,請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別再迷信「起承轉合」了,國寫時這麼做更能自信的表達觀點〉),就是個很關鍵的環節。
簡單的說,如果考生要能做到「旁徵博引」,就必須同時完成「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兩項工作。「你的就是我的」是指考生平時就要勤於累積各種訊息,借用他人的智慧結晶,並且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詮釋和儲存。因此,儘管坊間有許多蒐集古今「言例」或「事例」的書,如果你沒有事先做整理,只是想考前胡亂抓一、兩個例子來用,通常效果不太好,甚至張冠李戴,就是這個原因。
至於「我的還是我的」,是指當找的訊息在被你理解、詮釋和儲存後,它就脫離原有的文本脈絡,哪天你拿來用在新的語言脈絡之中,就得有屬於你自己一套新的詮釋和轉換方式。因此,無論作文競賽或入學考試,常聽見有人說要放些「言例」或「事例」比較吃香,選手或考生就競相效仿,在文章裡堆砌大量的訊息,希望以量取勝,根本沒有好好整理和詮釋。這麼一來,不但沒有加分效果,反而使文章臃腫累贅,令人生厭。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事實上,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根本不存在有沒有訊息的問題,翻開書報、連上網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考生應該更關注的,或許是:「哪些更好用些?」、「從哪些管道來?」、「什麼時機能用?」、「怎麼用?」、「用了之後,還要哪些補強的功夫?」……等問題。
咱們先來聊聊「哪些更好用些?」,毫無疑問的,最契合你論點的當然是上選。但是,如果有很多「上選」可挑時,我會建議選擇的幾個基本原則,包括:「古不如今」、「泛不如精」、「土不如洋」、「言例不如事例」等。
分別來說,「古不如今」是說古代的許多老掉牙的例子,不如最近發生的實例;「泛不如精」是指空談某個大範圍的概念,不如專指某人事物的實例;「土不如洋」是講許多我們身旁的好例子,有時還不如外國發生的奇人軼事;「言例不如事例」是強調羅列一大堆名言佳句,絕對不如一個生動感人的實例帶給人們的震撼。總之,在能夠完全貼合觀點的前提上,例子越新奇、越特殊、越具體、越生動,它所帶來的閱讀效果更大。
「訊息從哪些管道來」?從課本、從網路論壇、從報紙、從雜誌、從臉書、從LINE TODAY、從生活、從親友、從傳媒……。對已經上了年紀的我而言,除了剪報的習慣外,我還會從書本、臉書和知識型網站等處補充新知,然後把它們放到我的資料卡中。每讀一次就寫上幾筆,突然聯想哪些主題用得著,馬上會用紅筆標示一下,免得忘記。考生雖然十分忙碌,如果能每天蒐集一、兩筆,消化吸收,一個月後就五、六十筆訊息,積少成多,成果還是非常可觀的。
接下來我們聊聊「什麼時機能用?」。我一向認為「多不如少」,堆砌再多的「論據」(例子),沒處理好反而是累贅,還可能有引喻失義的可能,而且「論據」是要跟著「論點」走的,這就是時機的問題,沒有明確的「論點」時,東一個例子,西一個例子,更是莫名其妙。
此外,「怎麼用?」則是涉及訊息的處理方式。在大考中心公布的「國寫」範例中,有BBC報導的「尼古拉斯˙溫頓」事蹟,如果我們把這篇報導當作「論據」,等著以後演講、寫文章時可能引用,該怎麼處理呢?我的做法是,先找出報導內容中可以突顯的論點,比如尼古拉斯˙溫頓的「為善不欲人知」、他的「虛懷若谷」、他的「道德勇氣」……。
後從溫頓夫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做法,我們又可以得到另一種「善舉的示範」;再從節目現場中三、四排向尼古拉斯˙溫頓致意的觀眾,我們學到了「知恩圖報」、「人性的光明永在」……。我相信,考生想要更好的運用一則訊息,就得熟悉它,而且從多角度開發它的意義,哪天機會來了,自然可以從記憶中流淌出來。
最後,我們來聊聊「用了之後,還要哪些補強的功夫?」,很多考生只把「論據」羅列出來就算了,心想反正讀者一定知道,何必太囉嗦?!一旦訊息成為「論據」,它就負有支持「論點」的使命,然而,如果沒有一套完整的「論證」過程,「論據」的支持功能未必有效果,這就是我認為用了訊息之後,我們還要再補強的部分。
譬如考生要寫一篇有關「道德勇氣」的文章,他突然想到「尼古拉斯˙溫頓」的事蹟,所以就寫了「大家要效法尼古拉斯˙溫頓的義舉」,卻沒有任何的說明,你覺得讀者會怎麼想?這時,讀者或許會想:難道有「道德勇氣」的人就要冒生命危險?得和納粹那樣的殺人魔鬼對抗嗎?救助失怙兒童是「道德勇氣」,其他的算不算?有「道德勇氣」的人該「為善不欲人知」嗎?有「道德勇氣」,女王會封我爵士嗎?……。
如果不寫清楚,不僅當初舉尼古拉斯˙溫頓為例的用意偏失,恐怕還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這難道是我們要的結果嗎?當然不是!所以用了訊息當「論據」時,就必須靠「論證」將它與「論點」緊密連結。當然,這不僅限於議論文該這樣,記敘文、說明文和抒情文都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