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外省第二代,家鄉在山東的爸爸當年隨軍來台,我出生後的第二年爸爸服役期滿,退伍後做個小生意維生,一家四口小康度日。我小時候很喜歡和爸爸聊天,尤其是有關身處於抗戰淪陷區的山東,他眼見的日本人言行舉止,還有國共戰爭時,兩黨軍隊的真實情況。爸爸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聽得我如癡如醉,這可是教科書裡看不到的中國近代史啊!
為此,大陸時期國民黨政府所宣傳的仁義之師、秋毫無犯,將士們義薄雲天、從容赴死,我只覺得好笑;如今北京共產黨政府所謂的我黨獨立抗戰,到後來的正面戰場、敵後戰場之說,乃至國共內戰時的人民軍隊如摧枯拉朽、光榮解放新中國等說法,更是讓人忍俊不住。政治就是政治,和真實歷史的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我相信兩黨都有所謂的忠臣良將,萬里赴戎機下的捨生忘死,拋頭顱、灑熱血的事蹟,自然不可能不存在,但畢竟太少了,而雙方領導者的遠見卓識或殘酷暴戾與否,將會隨著歲月一久,慢慢被揭露,無所遁形。真實的歷史總是比傳頌的殘酷,兩地政府再怎麼塗脂抹粉,也難以掩蓋事實。
我後來讀到一篇標題為「根正苗紅的他,一生為抗戰老兵而寫」,副標題是「大陸抗戰文學作家方軍,20年採訪逾400位國軍老兵,每訪一位就哭一次,與老兵一起行乞,有4成內容難以出版」的《聯合報》報導,心中澎湃不已,這世上果然還是有真良心的人啊!
方軍,是大陸目前報導老兵最深刻、採訪老兵最多的抗戰文學作家,20年來,他採訪了400多個國軍老兵、40多個八路軍、10多個俄羅斯兵、30個日本老兵,以及7名慰安婦。
方軍的父親官至中共中央電視大學副校長、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副總編輯。1968年(方軍14歲),他父親說,國民黨軍(國軍)打過很多大戰、惡戰,這話讓他嚇出一身冷汗。當年正是「文化大革命」鬧得最凶的時候,只要有任何肯定國民黨的言論都是反動言論,輕則關押、批鬥,重則判刑坐牢。但他父親的這句話,便讓他一頭栽進對歷史的探索、對老兵的探訪。
方軍在完成他第一本書《我認識的鬼子兵》的過程中,訪問了30名日本老兵,每個人都說,他們的作戰對象都是國軍,很少遇到共產黨軍隊(八路軍)。對從小接受共產黨教育(抗戰是共產黨打的,蔣介石的國軍只是下山摘桃子)的他來說,完全顛覆了史觀。
方軍採訪的國軍老兵,每訪一個就哭一次,寫作時,哭了無數回,發表時又哭了幾次,他把情境融入文筆之間,試著把老兵的遭遇投射到自己身上,為了採訪這些老兵,方軍與老兵們同吃住。29軍大刀隊的楊雲峰,他把殺鬼子的片刀捐給了北京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但因國軍老兵的身分始終得不到中共的認同,楊雲峰每天都在盧溝橋附近乞討要飯。方軍為了採訪他,也跟著一起要飯,把自己身上、臉上塗抹泥巴,破毛巾搭在身上,跟楊雲峰吃著硬得跟石頭一樣且快餿掉的饅頭。
方軍為了出版老兵生活困苦的內容,與出版社「較量了好幾回」,包括老兵生活的困頓、政府漠視老兵,以及描述長官的情節,與提到蔣委員長部分,幾乎都要刪掉,就連書封面的老兵住家破爛的照片,也規定不能放。「大概有百分之30、40都被刪了」,20年來,他共出版了18本「最後……」的系列書。
以上是報紙內容的摘錄。我會拿這篇報導和孩子們聊,不外乎我有位身處那個時代的老爹、孩子們的爺爺,聊起來特別有感覺。我也是個文史愛好者,對曾經發生過的中外歷史,始終有特別的偏好,尤其是才發生不久前的近代史實,搞清楚它,也是對自己和祖先們的一種責任。
與此同時,作為一位讀書人,我很清楚歷史的紀錄代表某種意志,未必符合真相,在不同政權鼓吹的高調下,往往隱藏著當時人民的多少血淚。讀史者該永遠保持追逐真相的熱忱,堅持「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理性,是我所信仰的,也是我希望孩子和學生們應該擁有的基本素養。
我相信,您和您的上一輩曾身處於某種特殊歷史時空之下,何不透過相關的報導和資料,和孩子們聊一聊呢?我們不是想教導仇恨,更不是糾結於過去,但了解過去更有助於發展未來,聯繫起家族的向心力,這可不是清明祭祖、重陽敬老的儀式可比的。因為,真真切切的歷史勝過任何抽象的儀式。
我會先對孩子們講講來自爺爺的說法,因為孩子們曾和爺爺相處過,卻未必聽過他講(年紀太小),由於是爺爺講的,他們更有興趣。我講完爸爸的說法後,再提及雙方政府的宣傳內容,沒錯!這時孩子們會驚呼:「怎麼會差這麼多?」,我接著說:「那你們相信爺爺,還是政府講的話?」,就這樣,孩子們即使不回答,卻開始思考了,開始試著接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念了。
文中的方軍和他的父親太勇敢了,竟然在「文化大革命」的時期談禁忌的話題,除了和孩子聊這兩個人的言行動機,您也可以和孩子聊什麼是「文化大革命」,讓他們知道當代中國人曾經歷過怎樣的苦難。現在的歷史教科書刻意簡化中國史,甚至大張旗鼓的去中國化,不管贊成或反對,或許您無力改變當局的政治操弄,但您可以做到的是不讓自己的孩子矇著眼睛,無視於未來的競爭對象、無視於自己的文化根源,就從聊天開始吧!
除此之外,我還會讓孩子設身處地,試著體會一下那些抗戰老兵的心態,為了國家對抗外侮,九死一生,一旦改朝換代了,曾經的光榮卻成為了原罪,每每搞得三餐不繼,行乞度日,最終孤老死去,何等地令人悲憤!
我們常抱怨孩子們冷血,遇到天災人禍時沒有同情心,甚至嘻笑以對,我覺得這不能怪孩子們,因為從小我們就給他們看到太多的美好,彷彿一切罪惡和悲哀都在媒體戲劇裡,這不真實。偶而聽聞社會事件,與我何干?那是別人的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如果您不想孩子變成麻木不仁,或許透過聊天,先從分享方軍的感受、您的感受開始,孩子們的同情心才有個學習的對象,之後再要求他們,才更合理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