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頒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終於出爐,隨後就要正式實施。所以,各地的中小學老師們正如火如荼的參加研習,教科書出版業者也不斷開會討論,作為新一波編寫工作的依據,大家都想知道,這個《課綱》將帶來什麼樣課程與教材的新變革。
《課綱》中最響亮的口號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不僅是各個領域的最高指導原則,可說是我國「十二年國民教育」的終極目標。但,什麼是「核心素養」?為什麼要培養「核心素養」?語文的「核心素養」是指什麼?具備「語文核心素養」的人,該有什麼表現呢?
政府官員關心《課綱》,因為它是個教育政策;各級老師關心《課綱》,因為它是教學的指導原則;教科書商關心《課綱》,因為它影響到書能不能賣。您要關心《課綱》嗎?當然要。除了考試之外,它還關係到十二年後,國家交還給您的是什麼樣孩子,您現在不關心,難道要等到十二年後才後悔嗎?!
什麼是「核心素養」?教育部透過《總綱》的解釋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因此,「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能發展。」很明顯的,教育部的「核心素養」是來自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所以也算是與世界教育主流思潮同步。
在這樣的定義下,就有所謂「三大面向和九大項」的內容,其中,「三大面向」包括「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九大項」的部分則涵蓋「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為了清楚說明,《總綱》裡有一個意象圖如下:
接下來我們要問:為什麼要培養「核心素養」呢?上面提到的「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的說法,幾乎是廢話,意義不大。筆者在教育部出版的《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守冊》一書中,找到了「世界在改變,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未來十年,七十%的工作會消失。舊的教學已無法讓孩子面對未來多變的世界。」的敘述,應該可以當作答案。
看到這樣的說詞,您可能和我一樣有很多疑問:世界不斷改變,未來十年只有「人工智慧」大行其道嗎?即便如此,這和培養「核心素養」有何關係?舊的教學無法讓孩子面對未來多變的世界,新的就可以嗎?既然未來的世界多變不可知,為什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能面對呢?……請您先忍著,因為我們只是想了解政府在做什麼,至於這裡面有沒有問題,總得了解後再說吧!
再好的教育理念也要落實到學科上,「核心素養」也不例外,筆者對國語文的領域略知一二,所以咱們接著來談「語文核心素養」是什麼呢?如果您有興趣,不妨直接到教育部的網站,點選「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國語文領域的部分來看。但筆者不建議這麼做,因為實在太難看懂了,一份表格中,把「三大面向和九大項」對應到三個學制階段,密密麻麻的一堆抽象學術用語,連我這學語文教育出身的人,也感到味如嚼蠟。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筆者試著用《世說新語》的一個小故事,來說明「語文核心素養」到底為何物,具備「語文核心素養」的人該有何表現。話說顧和有兩位非常聰明的孫子,他們是外孫九歲的張玄之、內孫七歲的顧敷,即便如此,顧和還是很有「識孫之明」,他常說顧敷稍勝一籌,所以比較偏愛,搞得張玄之很不高興。有一天,爺孫三人就到寺廟中遊覽,他們看到寺中有佛涅槃(去世)塑像,旁邊的弟子們有的哭泣,有的不哭泣,顧和就問兩個孫子為什麼會這樣?
張玄之率先回答:「與佛親近的弟子哭泣,與佛不親近的弟子,自然就不會哭泣啦。」顧敷接著回答:「不對!應該是達到『忘情』境界的弟子不哭泣,沒『忘情』的弟子,還是受到情感的牽絆,無法超脫,所以就哭泣了。」(《世說新語˙言語》)看來,顧和的判斷是正確的。回到「語文核心素養」的話題,我們思考一下顧敷為何能勝張玄之一籌?他顯然是擁有了當時魏晉玄學「聖人忘情」論題的知識,更可貴的,是在爺爺臨時出的問題上,同時判斷出張玄之的錯誤,並且有說服力的陳述自己的觀點。
筆者認為,《十二年國教課綱》所要培養的「語文核心素養」,或許就像故事中顧敷所表現的那樣:有知識,但不是死知識,貴在能運用,而且是恰如其分的解決當下的問題;有能力,卻不是傻行動,重在能思考,而且是充滿自信的梳理現象中的困惑;有態度,決不是瞎附和,難在能堅持,而且是立場鮮明的深究人群社會的真理。
人才所能表現的一切,總是亙古不變的。如果新《課綱》倡導的「語文核心素養」,真能把咱們的孩子教成像顧敷那樣的人才,您還有理由不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