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林語堂的這本大作了,所以常常想一窺堂奧,也因為我和
所有中國人一樣,一直對這位文學天才抱有極高的敬意,而且近來又看
了大陸央視的「蘇東坡」電視劇,就興起了對比之心。此外,林著是以
英文寫成,我很好奇他作為一位文壇大家,是用甚麼方法將中國古代文
人介紹給不同文化的讀者呢?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也想寫類似古
人傳記的書,「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和借鑑吧...
據我的觀察,寫史傳題材的東西,姑且不論作者的背景,大概有幾種
方式:一是年譜式的,也就是把敘寫人物的生平、事件做一整理,依時間
序列加以呈現。這種作法顯然不太受歡迎,因為只是些冰冷資料的排列,
既顯不出人物精神,也看不出作者的評析,但作為書後附錄,也有參照對
比的功用。第二種是紀傳式的,這種方法是正史的做法,依照一定的歷史
軌跡(一般是皇帝的年號),將人物事蹟用流暢的文筆記述下來。相對於第
一種,紀傳式的可讀性較高,但還是比較著重客觀的記實,有利於史料保
存,卻不能迎合普羅大眾的閱讀興趣...
第三種主觀式的,作者對史料的選擇握有主動權,而且對史事的評析
帶有強烈的主觀立場,此外,作者在某些關鍵情節的鋪陳時,甚至能杜撰
場景,代聖立言,論贊的篇幅極大,甚至可與主要情節媲美。這類作品的
評價常常兩極,作者的文筆好壞、觀點俗新和史識高低,就決定作品的銷
售與否,當然,這類作品的娛樂性絕對高於學術性,所以十分迎合一般民
眾的閱讀需求,如果史實的敘述方面不致於太離譜,應該算是頗能感動人
心的好作品...
第四種是學者式的,和上一種相比,學者式的作品也會代聖立言,提
出很多對史事的主觀看法,但這類作者更在意史事的翔實,並對事件背景
的概要說明。學者式的史傳作品如果暢銷,那就表示讀者的閱讀層次不低
,而作者寫作前的準備也是非常辛苦的,因此,作者除了得滿足具備好文
筆、新觀點和高史識的條件外,還應充分掌握時代的思潮、史事和文化趨
勢,否則無法突顯人物的特性。另外,如果客觀的考證、說明太過,就淪
為教科書或考古書,令人望之生畏,就會適得其反了。
我認為,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就是屬於第四種--學者式的。他的這
本大作有幾個特點:一是文化內涵的介紹;二是政治制度的分析;三是地
理環境的考證;四是中西觀念的對比;五是文學作者的評論;六是對人物
情節關係的細膩交代。當然,這六點都建立在林語堂對蘇東坡性格、才情
、志業和遭遇的同情理解之上,或許同為文人,同遭時代變局,同樣是開
一代風氣之先的背景,才有幽默大師對蘇東坡的深刻體會吧!但是,我還
是覺得這本書雖然翻譯成中文,卻還是西方式的寫作風格,會有很多人喜
歡閱讀嗎?畢竟,這本書知識負載量還是高,某些文化政治的說明還是太
多,對比西方人物和文化現象的部分,實在不容易理解....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