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105年6月8日報導:新北市天主教耕莘醫院創辦人美國籍神父施予仁,前天病逝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享壽九十八歲他曾經說過:「我是台灣人,我不離開台灣!」,他一生致力於傳教和照顧貧苦病患,將生命奉獻給台灣,台灣也成為他永遠的故鄉。

施予仁神父出生在美國蒙大拿州農家,從小就對中國充滿嚮往,父母哄他說「在地上挖個洞就能直達中國」。天真的他還真的在農場上挖個洞,長大當了神父才如願踏上了中國,後因大陸淪陷隨教會抵台傳教。

民國100年,馬英九總統宣布「馬偕計畫」,凡是逾六十五歲、住台灣二十年以上、有特殊貢獻的外籍人士,給予全新的永久居留證。當時施予仁開心穿紅色衣服坐輪椅領取「馬偕計畫」永久居留證。他仔細看居留證說,「我要拿這張搭機回美國」,卻無法如願,台灣成為他長眠的家鄉。

以上是報導的所有內容事實上,類似的報導層出不窮,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批傳教士被表揚,而且各個國籍的都有,國外的傳教士似乎自古至今,前仆後繼地來到台灣,秉持著神愛世人的熱忱耶穌基督的教誨,為這片土地灌溉了無數的愛與希望,從紅顏到白頭,死而不悔

在戰後的苦難歲月,這批傳教士為台灣的醫療教育宗教和社會等層面,提供了及時雨般的救助;台灣經濟起飛時,他們仍在被人忽視的偏僻角落,積極奉獻;直到如今,就算大家已經生活富裕、安居樂業,台灣處處還是可以看到他們熱情奉獻的身影,搞不好您家的附近就有一批呢!

記得小時候,爸媽總會訂購些偉人傳記,希望我們從孩提時就培養出高尚的情操,當然,我們也對歷史上的名人如數家珍,再加上小學國語課文的加持,這些偉人曾做出哪些感人事蹟,我們早已是滾瓜爛熟了

我必須強調的是,這很重要,對塑造孩子們的理想人格來說,閱讀偉人傳記絕對是個好主意,畢竟孩子們有個典範可供學習,勝過抽象的道德教訓但這樣就夠了嗎?我認為不夠,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遙不可及,甚至有點加油添醋;二是不夠具體,人物存在感不強

譬如已經去世二十幾年的德雷莎修女,她大概是近代宗教慈善的典範,一想到相關議題,我們總是會想到她的善舉當然,許多影片也曾經記錄她的善行,活靈活現的在我們眼前播放

然而,德雷莎修女的事蹟畢竟距離我們是遙遠的,對孩子們來說更是,我們曾聽說她為愛滋病痲瘋病和結核病的人提供居所,而且全力救助,這固然偉大,但我們也只是在觀念上的讚美而已,因為對我們而言太遙遠更別說她所獲得的拉蒙•麥格賽賽獎,以及諾貝爾和平獎,這些東西給我們的感覺,或許比她的善行更遙遠吧!

這些來台的傳教士就不一樣了,他們服務的對象就是台灣人,他們服務的痕跡是我們熟悉的,表揚他們的是我們的總統,他們的身影還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來台傳教士給我們和孩子們的心理衝擊,或許不下於舉世聞名的德雷莎修女吧!所以我建議聊聊德雷莎修女的事蹟外,何不就拿報導中為台奉獻的傳教士當話題,也和孩子們聊一聊呢?或許有額外的驚喜喔

但是,如果是我和孩子們聊,我可能不會花太多時間聊他們的貢獻,或者是在家苦的環境下如何解決困難,我會更聚焦於他們不畏危難隻身赴台的動機,不為別的,正因為我覺得現代的孩子生活安逸,沒有生活的信念奮鬥的目標,或許可以透過聊這話題,給他們不一樣的刺激

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他們願意遠離家園,投身這種既沒錢又不出名的慈善事業?,大多數的大人和孩子都會回答是宗教熱忱太好了!那為什麼宗教熱忱能夠讓年輕人奮不顧身呢?如果是你,在虔誠地信仰一個宗教後,願意這麼做嗎?你的理由是什麼?就在這個時候,您已經為孩子們開啟了思考引擎,並透過對話中組織運用語言回應,所以思考能力和語文能力同時提升了

聊完這個話題,我會再加碼,舉例說比如唐代的讀書人會走向邊塞,一篇篇雄渾壯麗的詩作問市,靠的是國家強大的自信;抗日時的十萬青年十萬軍,無畏地與敵人流血衝殺,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靠的是救亡圖存的勇氣;一隊隊登山專家前仆後繼地挑戰珠穆朗瑪峰,往往在征途上留下無數的英靈,令人佩服,靠的是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夢想信仰,完全可以窮其一生去追尋,孩子們還小不知道自己的無妨,但得懂得欣賞這種人生態度,而且就從身邊的人學起,再擴及其他的人格典範

這時,您可能擔心孩子被這麼薰陶,以後就胡思亂想,不好好地讀書了吧?!我必須老實說有可能,但如果本會胡思亂想的孩子,您以為不聊這話題他們就不亂想了嗎?當然不是!只不過讓他們有機會光明正大地說出來而已,不是更好?對那些不會胡思亂想的孩子尤其需要,給他們些刺激,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多的想法,這不正是我們和孩子聊天的目的嗎?至於怕孩子不務正業,不願意好好讀書的顧慮?不會的,我們有另外的話題告訴他們要做任何事,沒有打好基礎,很容易一事無成的,所以您的這份擔心大可不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