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聯合報》2018年5月6日星期人物的專欄報導報導的內容是1976年楊•庫姆(Jan Koum),他出生於烏克蘭的基輔,1992年正值16歲的庫姆和母親遠渡重洋,前往美國尋找更好的生活,父親則留在烏克蘭庫姆和母親搬到加州的山景城,獲得政府補助,有了糧票和棲身的公寓,但為了糊口,庫姆做清潔工,母親則去當保母

庫姆一路半工半讀,進入大學,後來輟學,靠著自學,庫姆學會程式設計,21歲進入雅虎工作,30歲離開去環遊世界,尋找靈感任職雅虎期間,結識了布萊恩•艾克頓(Brian Acton),兩人在2009年共同創立WhatsApp我和艾克頓起初並沒有打算成立公司,只想做一個產品供人使用庫姆回憶,App推出後被收入蘋果的App Store(應用程式商店),他們很興奮,沒人使用時,我們會很失望

不過,此一窘境很快就改變了WhatsApp以其簡單使用的介面和整齊的設計,在歐洲南美洲和非洲大受歡迎,全球用戶突破4億,像臉書這樣的大腕很快就上門提親了

   2014年2月,成立5年,擁有4.5億用戶的WhatsApp190億美元(5650億台幣)賣給社群媒體龍頭臉書(Facebook)後,庫姆寫道:尊重個人通訊隱私是我們的DNA,對客戶所知越少越好,是我們打造WhatsApp的目標假如和臉書合作意味我們必須改變價值觀的話,根本不會有這筆交易了

臉書鬧出客戶個資遭濫用的醜聞後,庫姆沒有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而是選擇走人他並沒有說明原因,僅表示離開的時候到了根據美國證管會的資料,庫姆去年大賣臉書持股,16次交易的市值高達28億美元,金額傲視整個科技業,而WhatsApp每月的使用者已達到13億人

您可能會覺得奇怪,這個似乎是大人世界的競爭故事,適合拿來跟孩子們聊嗎?如果是對國小低中年級的小朋友,的確太難,但對國小高年級和國中生高中生來說,卻不是太難理解的故事原因無他,當您堅信幾百或上千年的古人事蹟能對孩子有所啟示,當下的新聞為什麼就不行呢?尤其是些特立獨行耳熟能詳的現代人,或許帶來的典範意義比古人還強大吧

讀過上述的報導後,我覺得可以拿來和孩子們聊的梗有三個:一是WhatsApp,以及庫姆創造WhatsApp的動機;二是庫姆在WhatsApp臉書併購後的心態,以及他的堅持;三是臉書鬧出客戶個資遭濫用的醜聞後,庫姆採取的行動

為什麼呢?WhatsApp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聊起來更加明確,像庫姆那樣成功的人很多,堅持道德理想,又能付諸行動的人卻屈指可數,正因為特別,而且這種例子少見,聊起來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我建議先從WhatsApp引起話題,您的孩子比您還知道什麼是WhatsApp,也可能不懂,都沒關係,您先和孩子聊WhatsApp使用時的優缺點,再討論一下它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用戶或許,有些孩子未必喜歡討論網路App的話題(應該不多!),這也沒關係,不妨拿起手機試用一下,因為WhatsApp是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可以打網路電話,有發訊息、傳檔案、音樂、圖片、影片、群組聊天等各種功能,所以不妨邊嘗試邊討論

接下來,再把話題導向WhatsApp創辦人庫姆加入臉書又離開的消息,我認為不必非讓孩子去看新聞報導,您純粹口述報導內容,孩子聽就行然而,說著說者,您不妨中間暫停,說說您的想法,再問問孩子如果自己是庫姆,會怎麼去做?話題可以包括:會不會像庫姆為美好生活來開故鄉?除了清潔工作,半工半讀時還有哪些工作能餬口養家?電腦程式設計能自學嗎?庫姆是怎麼做到的?如果不幸輟學,為了未來他會自學些什麼東西?怎麼安排自己的未來人生?

切記,您這時千萬不要連番砲轟,非得孩子回答不可,別忘了這是聊天,聊個天哪有這麼多問題選擇其中一個先聊著,看孩子有興趣時再加,聊天通常也不會是一問一答,太嚴肅了吧!您不妨先說說自己的看法,但不能是說教,甚至有點無厘頭開玩笑都行,孩子看到您的態度是輕鬆的,而且不是說教,發表意見的意願就會比較高,搞不好還會糾正您的想法呢,那又何妨!

聊著聊著,提到庫姆創造WhatsApp和被臉書併購時的心態,您得聚焦在庫姆的瀟灑行為上,尤其分析庫姆離開臉書的原因時,更得透過表情語氣的誇張化,讓孩子很清楚您的傾向相信我,這個小小的演出,絕對比您的苦口婆心諄諄教誨有效得多但是,您接下來的問題不是徵求孩子認同,而是話鋒一轉,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發生在台灣,身為東方人的我們做得到嗎?可能面臨哪些阻礙呢?如果堅持,該怎麼去做呢?

同樣的,您也得加入討論,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教誨訓話,或只是單方面要孩子一直回答問題,聊天就是聊天,千萬別變質了而且,您該有接受孩子光怪陸離想法的準備,聊天不是尋求共識,而是分享意見,如果您駁斥他們的想法,下次就再也聊不起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