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了逃避孤獨,我們積極融入群體,希望得到他人帶來的安全感,但身處群體中不一定不孤獨,離開群體後,往往孤獨感更加濃烈,有時我們甚至不得不承認孤獨感幾乎是宿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可以短暫消失或被替代,卻不可能從此不再出現一生之中,儘管我們賣力地開展社交活動,貪婪地汲取群體的溫馨感受,但孤獨的時間還是多到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它

面對如影隨形卻無可奈何的孤獨感,已然氣結,重群體的傳統中華文化又給孤獨貼上負面標籤(如孤家寡人、煢煢獨立、形單影隻、孑然一身、獨木難支、孤立無援等成語),便讓我們更恐懼孤獨的感覺,若是與眾不同的生起享受孤獨的心思,便有深深的負罪感,令人不知所措

既然孤獨無法避免,與其費心地逃避它,不如勇敢地迎接它享受它,甚至從中找出一些更積極的成分,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精采,這是我們的人生課題,也是孩子們的,透過有意識的聊天,親子之間可以更輕鬆地討論這個話題

無意間看到BBC英倫網的一篇網路文章,是由克勞迪婭•哈蒙德寫的〈BBC實驗發現的孤獨真相—五個讓人吃驚的結果〉,該文的實驗依據是來自世界各地5.5萬人的在線調查結果,而實驗的設計則是由英國三所大學的學者和惠康博物館共同承擔這五個孤獨實驗的結果是這樣的:

 

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孤獨

調查中發現,75歲以上的老人有27%認為他們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但令人驚訝的是16-24的年輕人竟有高達40%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面對這樣的結果,該文作者認為或許老人不願被看衰,所以逞強地不願承認孤獨;年輕人則更願意承認,尤其是認為在應享受人生的青春時期,卻有一大堆的社會責任纏身,所以藉線上調查發出的不平之鳴

41%的人認為孤獨有積極作用

已故神經科學家卡喬波(John Cacioppo)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們認為孤獨是人類進化的產物,雖不愉快,但可能有用人類透過團隊合作才存活下來,如果感覺遭到了團隊的排斥,孤獨感可能會驅使他與人聯絡,找尋新朋友或重拾舊友誼雖然有41%的人認為孤獨有積極作用,但在經常感到孤獨的人中僅有31%支持這個說法,可見孤獨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沒什麼好處

孤獨的人社交技能並不差

要想知道對他人情緒的感受程度如何,一個衡量方法是透過看人臉,或者只看雙眼來判斷對方的情緒經常感到孤獨的人和一般人在感受他人情緒方面的平均得分差不多,但神經敏感程度不同孤獨的人可能不是社交技能差,而是難以應付社交場合中的焦慮

四、冬季不比其他季節孤獨

對許多孤獨的人而言,冬天並沒有特別嚴重。該實驗詢問了人們在一年和一天之中什麼時候最孤獨,超過2/3的人都表示冬天並不比其他季節嚴重,也有些人說是冬天,有些人則說是夏天

常感孤獨的人更有同理心

調查包括兩種同理心:一是對生理疼痛,譬如別人不小心被門夾到了手被熱鍋燙到或被蜜蜂螫傷等另一種是社會疼痛,包括在學校被霸凌沒被邀請參加派對或被分手了等無論孤獨感多強,人們對生理疼痛的同理心沒有差別,但對社會疼痛的同理心更強,可能是因為他們親身體會過被屏蔽在外的感覺,對相同處境的人更有同理心

 

上述BBC英倫網的研究告知了我們幾個真相,這其中包括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孤獨許多人認為孤獨有積極的作用孤獨的人社交技能不差、冬季不會更孤獨,以及常感孤獨的人更有同理心等當我們和孩子們聊這個報導時,每項研究標題都可以拿來當話題,BBC研究員的解讀先不要說出來,先由您和孩子的生活經驗去分析這幾項研究成果,最後,才把BBC研究員的解讀拿出來,做為另一種參考的依據

一般來說,在東方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比較含蓄矜持,尤其是這種偏向內心世界的表白,通常比較退縮,不願主動陳說,有時就算說了,也未必是真的,只不過是投您之所好而已您可能會說:我的孩子那麼小,怎麼可能?,相信我,絕對可能,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比您想像得複雜很多,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就是本能之一,不管您和孩子們的關係差或是如膠似漆都一樣,有時這種察言觀色投其所好的情況還會更嚴重

那該怎麼辦?您先開頭啊!慢慢地讓孩子加入話題,如果您的表現是應付了事,或是有所保留,孩子的表現一定比您還嚴重,最後變得聊不下去,那就糟了比如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孤獨這個話題,您不妨以家中長輩為例,支持或反對這個研究結果,我就會以年邁的父母為例,剛好我教大學生,也可以用這些大學生當例子,聊起來會特別生動有趣以他們當例子能聊出誰的比例高,誰的比重低嗎?當然不行聊天的目的是「孤獨」這個話題,又不是評論研究的好壞,所以不必太吹毛求疵啦

我認為和孩子聊「孤獨」這個話題很重要,因為學校裡面的霸凌,除了暴力脅迫外,更多的是被班級內小團體孤立隔絕,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期待同儕的認同,所以這種冷暴力更讓孩子們感到不安難過透過老師家長解決?只會讓狀況更糟表現出屈服痛苦?只會讓加害者更興奮更囂張怎麼辦呢?如果自己沒錯,改變不了對方,那就改變自己吧更何況出社會後,類似的冷暴力將更多,提早分享因應之道,對孩子才是真正有所幫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驅除人們對「孤獨」的負面觀感,也是親子聊天的目的,我們不必刻意去追求「孤獨」,卻無懼於「孤獨」的到來,因為我們懂得如何迎接它享受它,並且從中獲得更豐富的人生意義,這不是很好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夷于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