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軒版國小國語五下第十一課(請自行參閱課文)
課前預習
1.玩玩各類生字擴展的遊戲
學生仍然得先找好生字的部首、筆畫、讀音和意義,由於初階時已經熟練,這時候查找的速度勢必更快、更精確,不妨嘗試一下其他的活動。比如可以事先編組,讓學生課前用樹狀圖畫出同部首的字群(如瀲、濛、漾),或是指涉同意義範疇的字族(如欲、宜、罩)。
2.生活中新詞運用調查活動
要求學生查找新詞的相關資訊,然後就寫在課文該詞的旁邊,接下來,課前上網路搜尋引擎,輸入新詞當關鍵字,然後讓他們從一條條的新聞報導、知識網站、網路文學、部落格文章……中,分別找出兩個用這個新詞時對的、錯的和特殊的例子,至少三組。
3.畫張「心智圖」統整課文內容
在課前預習時,讓學生將所讀到的課文內容畫成一張圖,如果畫的是「文章結構圖」也可以,「主題概念圖」也無妨,只要能把課文內容完整地呈現,而且讓人看得懂即可。
4.這裡,我會這麼說……
引導學生嘗試改動課文中的說法,如果可以的話,不妨由老師親自示範一下。由於課文是兩首詩,所以更動時不要太大,儘量以字為單位比較好,譬如「水光瀲灩晴方好」中,「水」改為「波」如何?「欲把西湖比西子」中,「欲」改為「強」如何?此外,特別要告訴學生自己改動一個字的原因,讓學生要有所為而為,而且直接寫在課文該段敘述的旁邊。
5.我最喜歡XXX,因為……
「XXX」指的是人物或景物,讓學生試著讀完課文後,說出自己最喜歡文中的哪位人物或景物,而且陳述自己最喜歡該人物或景物的原因,然後直接寫在課文空白處。
6.課文的這一段寫得最好,因為……
「課文的這一段」由學生自選,「寫得最好」的感覺則可以用簡單的表情符號或三言兩語標示出來。一段時間之後,老師不妨指定某些詩段,而且慢慢地改表情符號和三言兩語為多一點感想(「因為」的部分),接下來,就可以讓學生們自己找所謂「寫得最好」的詩段,然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7.想問作者的幾個問題
課前預習時,就可以讓學生對作者提出問題,但老師得先示範一下。比如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後雨」,但詩中的晴和雨好像沒有先後之分啊?為什麼「山色空濛雨亦奇,『奇』在何處呢?」……。直接寫在相關的課文敘述旁邊,不必去找答案,能提出問題比較重要。
8.我有個不成熟的建議
以本課第二首詩是〈題西林壁〉為例,作者提出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看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個現象的描述,其中寓意深遠。老師不妨讓學生思考一下,一個是「遠看」,一個是「山中」,如果不同的思考下(如反向、類比、迂迴、轉換…等方式),廬山會是什麼樣子?再提出不同的創作建議。
剛開始上課時的暖身活動
1.學生彼此檢查課本是否完成課前預習
因為有了課前預習,每位學生的課本一定是很熱鬧,所以讓他們彼此檢查,很容易就發現誰沒做預習工作,而且能相互觀摩、學習。如有偷懶、不積極的學生,在同學彼此檢查時可能會感到羞愧,以後便會有所改進,當然,老師事先規定的懲罰機制還是要準備的。
2.設計測驗題評估生字新詞的掌握能力
這是很重要的課前準備成果驗收,所以絕對不能棄守,但為了不要浪費太多時間,不妨採用聽寫的方式,測驗結束後還是讓鄰座同學交換批改,而且老師將隨堂測驗的分數記下,日後追蹤生字新詞能力不佳的學生。
3.採用各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複習課文
這時的朗讀是為了再度喚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所以朗讀的方式可以多樣性的變換,以增加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度和趣味感,比如領讀、接讀、分組讀、分行讀等方式。
4.提問幾個課文內容的記憶性問題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可以直接從課文內容中找到,是有標準答案的記憶性問題。老師問這些問題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學生,而是為馬上要進行的思考性對話暖身,因此,千萬不要用搶答的方式,只有幾位學生回答,而是要讓每位學生都寫下答案,然後老師再問他們答對的舉手,但不必真的一個個去檢查。
5.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課前預習收穫
學生的課前預習一定要有機會展現,但課堂上的時間不多,所以每次就抽幾位學生出來分享即可,其他的就可以用拍照、影片或實務的方式,將學生們的預習成果展現在教室或網站上。因為有展示活動,就有「見賢思齊」,或是「見不賢內自省」的效果,這是長久維持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關鍵。
提問—對話
1.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有「山色空濛雨亦奇」一句,請你想一想,為什麼詩人會用「奇」字呢?(判斷)
2.請你想一想,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和〈題西林壁〉兩詩中,哪些部分是詩人眼見的客觀事實?哪些部分是詩人主觀的感受?為什麽?(判斷)
3.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以美女西施比喻西湖,你認為有哪些好處?如果還有其他可能,你會拿什麼比喻西湖呢?(評論)
4.蘇軾〈題西林壁〉詩的最後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認同這樣的結論嗎?為什麽?蘇軾言下之意,似乎是指離開了廬山,反而能了解廬山,你同意嗎?為什麽?(評論)
5.你曾跟著爸爸媽媽去旅遊過嗎?你最有印象的地方是哪裏?什麽時候去的?為什麽讓你印象深刻?你當時的感覺是什麽?為什麽?(連結與聯想)
6.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提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請你想一想,蘇軾所認為的西湖「淡妝」時應該是怎麼樣?「濃抹」時又應該是怎麼樣?蘇軾為什麼認為這兩種裝扮「總相宜」呢?(推論)
7.蘇軾漫步廬山之中,左右眺望,寫成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名句,在這時,蘇軾的心情和想法是什麽,最終才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呢?請說說你的理由是什麽。(推論)
操作小建議: 1.由於上述問題都是開放性的,所以老師不必要求標準答案,學生只要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自圓能其說即可。 2.呈現題目之後,先讓學生沉潛一下,而且在紙上大略寫出自己的想法,千萬不要讓他們在沒有思考之下,急著回答。 3.如果學生沒有想法,老師不要越俎代庖,而是引導他們慢慢表達、逐步深入,同時,每個問題找二、三位學生回答即可,並注意均衡性。 4.沒有機會口頭發表的學生,還是得三言兩語的把自己的答案寫在學習單中,做為老師課後檢核其學習成果的依據。如遇有與眾不同的回答,老師不妨特別予以嘉獎或在課堂上讓其發表,以鼓勵學生勇於表達心聲。 5.一開始實施本活動,學生不了解老師的想法,又沒有自由發想的習慣,所以開放性的對話比較花時間,能提問的問題比較少,所以老師的耐性就很重要。一旦學生知道老師的期待和想法,師生對話速度會變快,對話內容的品質也隨之提高,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事。 |
任務—合作
1.如果你和蘇軾一樣常常出去旅行,而且容易被美景所感動,請你模仿本課蘇軾的做法,把你看過的美景(比如阿里山、日月潭等)比擬成某些人物,然後說明一下你這麼比喻的原因。(連結與聯想)
2.請你比較本課中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和〈題西林壁〉兩首詩,有什麼異同之處?(比較與對照)
3.請你查找相關資料,看看是否有如蘇軾般把美景喻為美人的寫作方法?該詩與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有什麼異同之處?(比較與對照)
操作小建議: 1.為了讓小組合作更有效率,老師在提出任務要求後,不妨建議各組可採行的分工方式,以求讓合作變得更有意義。原則上,還是以先「分」後「合」的作法為主,但「分」與「合」都得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才行。 2.以上的學習活動是小組任務的型式,所以小組成員應該都要參與投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老師在決定小組成員時不妨參考以S型分布,而且協助明訂組內各個角色的分工。 3.為了讓小組分工合作更明確、更公平,老師可以製作一張「小組任務分工表」,要求小組長書寫,並讓組員在自己的分工項目旁簽名,以核實小組合作的成效是否落實。如果成效不彰,就直接懲罰不盡責者,切忌實施連坐法,打擊小組分工合作的意願。 |
創造—分享
1.從蘇軾的詩中可以得知,古代詩人旅遊時景物與人物都是重點,欣賞風景之餘,不忘抒寫內在的感悟。請你撰寫一份名為「詩人陪我踏青去」的個人旅遊劄記,內容要包括景物特寫與人物傳真,更得包括旅遊心情、現象感悟等環節,完成後拿到課堂上同學們相互觀摩、學習。
操作小建議: 創意的想法通常來自個人,但可由小組或群體將創意具體的創造出來。本活動一開始就決定是以小組方式創造並分享成果,所以在實際進行資料蒐集前,小組就要針對怎麼蒐集資料、蒐集那些資料、如何組織資料、呈現資料的方式等各方面,先進行討論,讓所有組員激發創意,待取得共識後再分工,才能更有效率的創造並分享小組的共同學習成果。 |